★☆心靈深呼吸☆★    || 本版精華區 || 發表新主題 || 搜尋 ||   <<上一個主題 | 下一個主題>>
生活中的咖啡館文化
作者: 上班趣小網管
日期: 2007-03-20 17:21:00
內容: 聞名全世界的瑞士「貝嘉舞團」,上週末剛在台北的國家戲劇院,推出以拉威爾同名音樂《波麗路》創作的舞蹈。這支舞作,因為在電影《戰火浮生錄》的片頭與片尾出現,廣為世人所知。

音樂調性不變,而將樂器的配置由簡單變豐富的《波麗路》,音樂和舞作都震撼人性。《波麗路》這三個字更名聞遐邇,成了藝文界的討論話題。然而,《波麗路》不僅是歐洲的產物,更是台灣早期最重要的一家咖啡館的名稱。這家1928年成立於台北市延平北路的「波麗路咖啡館」,今天還在繼續營業。它所承載過的文藝精神,更是台灣咖啡館傳奇當中獨具特色的一頁。

歐洲咖啡館流行一句名言:「我不在咖啡館,就在往咖啡館的路上。」人們在咖啡館討論時事、接受新知;藝文人士,乃至於革命黨徒也在這兒聚會討論。中產階級布爾喬亞喝咖啡的雅興,連帶著也影響了勞動階級的跟進。同時,咖啡的濃郁香味,不但觸發文藝工作者的創作謬思,同時也影響了人們情感上的變化。

過去300年間,歐洲人一直將咖啡館當作文化生活的一部分。台灣則是自1926年開始,有了咖啡館的存在。兩年後,台北已經有大概20幾家咖啡屋。地點主要分布在商業辦公集散所在地的大稻埕、重要行政機關林立的城中區,和購物逛街的西門町。當時的咖啡一杯要一毛錢,價格聽來雖然便宜。但是,對於大部分人只能靠蕃薯簽度日的生活水準來說,進咖啡館不但是奢侈的行為。能夠走進台北的「波麗路餐廳」喝咖啡、吃便餐,那就根本等於是貴族行為了。

早期的台灣咖啡館,不僅是文人雅士交換意見的地方,更是藝文創作者聚集議論的場所。在戲劇和文學創作以外,美術界的互動更是經常發生在咖啡館裡。對於台灣美術發展影響甚鉅的「台陽展」,首屆展覽的目錄甚至就出現了「波麗路」的贊助廣告。「波麗路」由廖水來先生成立,成功的將咖啡館轉化為文藝青年的據點,並且透過咖啡館掛畫展畫的空間,讓咖啡館成為另類的畫廊。廖水來不但義務展畫,並且透過搜購畫作還贊助美術界。楊三郎、陳澄波、郭雪湖和洪瑞麟,這些台灣前輩畫家,創作初期都持續出沒在「波麗路」之類的咖啡館。有「台灣文學之父」之稱的賴和、以及以《鵝媽媽要出嫁》一書聞名的作家楊逵,等人,不但自己上咖啡館和同好交換意見。咖啡館的場景,也被他們寫到自己的創作裡。

《波麗路》之後,台灣咖啡館地圖當中,另一個崛起的藝文據點,是1949年,由簡楷錐創立於台北武昌街的「明星咖啡屋」。這個咖啡館,原先是一群俄國人來台,希望可以經營家鄉口味所成立的餐廳而成立。波麗路的掛畫習慣,也沿用到「明星」。同時,這兒的俄式點心也受到許多早期駐台使節的喜愛。其中的俄式麵包,聽說還獲得蔣故總統經國夫人蔣方良女士的青睞。

因為地點靠近書店林立的重慶南路,「明星」慢慢成了藝文青年和文學創作者喜歡前往的地方。《現代文學》、《創世紀》和《文學季刊》等文學雜誌的聚會,甚至是編輯工作的進行,都選擇在「明星」。「雲門舞集」創辦人林懷民,年輕時期就開始寫作,他和姚一葦、陳映真、何欣等文壇前輩討教學習,也發生在這家咖啡館裡。剛從宜蘭鄉下北上的小說家黃春明,經常是一杯15元的咖啡就從早泡到晚。連在「明星」門口擺攤賣詩集的詩人周夢蝶,也成了文壇獨特風景之一。

除了「明星」之外,當時台北還有播放音樂的「田園」和「朝風」等咖啡館,因為擁有先進的音響設備,成了古典音樂愛好者的好去處。1989年,「明星」因為股市狂飆,服務人員難覓而忍痛歇業。等到2004年7月,這間藝文咖啡館的重新開張,幾乎成了當時的盛事。除了電子媒體連線報導之外,各大報紙更以半版或全板篇幅報導的方式來祝賀「明星咖啡屋風華再現」。除了藝文人士會拿咖啡館來作為交流之處,其實商人階級也會想在咖啡館洽商聊天。現在西門町仍然人聲鼎沸的「蜂大咖啡」和「南美咖啡」等咖啡館,就引領風騷,已經開設了數十年。

台灣最早的咖啡,是在清光緒10年(1884)為英商德記洋行所引進,1942年最鼎盛時期,種植面積超過1000公頃,台灣咖啡甚至還被製為貢品送給日本天皇。1990年代開始,因為咖啡進口關稅的降低,以及咖啡館成立禁令的解除。許多模仿日本連鎖咖啡館的咖啡館,大量出現在台灣街頭。35元的定價,吸引了包括學生在內的一般大眾。股票族、直銷族、業務員、家庭主婦等社會各階層,紛紛來到這類咖啡館,點杯咖啡,坐上老半天。

1997年,「西雅圖極品咖啡」在台開設第一家分店。接著,國人自創品牌的「伊是咖啡」也跟著問世。隔年,全球知名的「星巴克咖啡」也在台北開幕。中高價位的咖啡館,開始大量出現在國人面前。可以上網打線上遊戲和進入聊天室聊天的「網咖」,在大量學生和愛用者的擁護下,更是從地下走向合法。讓使用電腦,也成了咖啡館的特色之一。便利商店當中,品牌琳瑯滿目的易開罐咖啡,更使得咖啡館的空間,一下子就從封閉的狀態,延伸到所有人的日常生活當中。

曾經跟貴族享受、藝文、謬思、感性,畫上等號的台灣咖啡館,現在已經完全融入到生活裡。曾經被文學大師白先勇為文寫道:「六十年代的現代詩、現代小說,驛著明星咖啡的濃香,就那樣,一朵朵的靜境地萌芽、開放」的明星咖啡屋,以及曾經名聞遐邇的「波麗路」,也不再讓人們感到遙不可及。台灣的咖啡館文化,正隨著社會與時代的進步,蓄勢待發。

(轉錄自東森新聞網2005/03/27 作者李立亨/優人文化藝術基金會執行長)
我要回覆此文

★☆心靈深呼吸☆★    || 本版精華區 || 發表新主題 || 搜尋 ||    <<上一個主題 | 下一個主題>>